還記得疫情期間,大家為了應付在家遠距開會、上課、追劇、玩遊戲,筆電賣到缺貨、滑鼠加價在賣、耳機一副難求,沒想到,一轉眼,這些產品將開始面臨壽命挑戰,所以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NIQ 的報導指出, 2025 年 換機潮 真的來了,主要會有哪些裝置呢?
2025 換機潮 真的來了?!
根據 NIQ(NielsenIQ)公布的《2025 年科技與消費性電子產業趨勢報告》,光是 2025 一年,全球科技與消費性電子的總銷售將衝上 1.29 兆美元,背後最大驅動力就是這批「撐了三年以上的設備」全面進入壽命終點。
疫情爆發時,我們不是為了炫技買設備,而是為了「可以生活、可以工作」。現在很多當初買來的裝置,真的撐不下去了。以下是報告中指出,在 2025 年進入高汰換率的五大裝置:
① 筆記型電腦/個人電腦
疫情爆發初期,不管是學生、還是上班族,幾乎都被迫在家工作、上課。對很多家庭來說,原本家裡只有一台共用電腦,根本不夠用。一瞬間,筆電、桌機需求暴漲,很多人匆忙入手一台「夠用就好」的機器,只求能開 Zoom、跑個 Word 檔案、能上網就好,那時的選擇是實用導向,但現在,多數人已經開始感受到它的極限。
三年過去,當年入手堪用的筆電,可能發現開 5 個分頁就會開始延遲,或者開會中突然當機等問題,這時候就勢必要加入汰舊換新的行列,而報導中也表示,現在選購筆電,不能只看價錢,而是要選擇能撐得住未來 3~5 年的效能標準,因此消費者升級時,這三個指標: 記憶體(55%)、作業系統(50%)與電池壽命(49%),就成為消費者的選擇指南。
所以蘋果搭載 M4 晶片的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,就是符合消費者升級的三個指標,都是 16GB 起跳,電池續航一定有 8 小時以上,再加上 macOS 作業系統都支援 5-7 年。
② 電視
疫情初期,全家人困在家,唯一的共同娛樂來源就是電視,當時買的機種畫質堪用、尺寸夠大、功能也算齊全,讓不少人滿足地用了三年。但來到 2025 年,電視面板技術已進入新一輪變革期,而且這不是微調,而是體驗層級的躍升。
根據 NIQ 報告,2024 年 70 吋以上電視的銷售已成長 25%, 這也表示消費者對「更沉浸、更精緻」觀影體驗的期待已提前浮現,因為目前預測 2025 年電視市場以大尺寸、Mini LED 背光 與 AI 智慧化為三大核心趨勢,帶動產品升級與消費體驗革新。
再加上,過往大家會認為大尺寸或高階面板等於高價格,但 2025 年的電視市場結構早已翻轉:
- Mini LED 成本下降,讓 65 吋以上機種普遍進入 2 萬~3 萬 台幣區間。
- OLED 雖仍定位高階,但價格穩定、不再「高不可攀」。
所以消費者在這個時候選擇汰換家裡的電視,不只是「花更多」,而是「用一樣預算,得到更多體驗」。
③ 遊戲機
無聊在家要做什麼?對很多人來說,打電動是唯一的紓壓方式。因此當時任天堂 Switch 搶到缺貨、PlayStation 與 Xbox 等主機更是排隊也難買到,而經過這麼多年了,許多疫情期間購入的設備,到了 2025 正好進入生命周期末端,是換機意願飆升的關鍵期。
例如 Nintendo 預計推出的 Switch 2 遊戲機,將在今年第三季於台灣開賣,預料將成為遊戲設備換機潮中的熱門選擇。
④ 智慧型手機
根據 NIQ 報告指出,全球有 71% 的消費者持有同一支手機已經超過三年,而這群人正是 2025 年換機潮的主力。畢竟這三年來手機技術進化得太快了,使用落差悄悄地拉大,而且三年前,AI 還只是行銷詞,現在卻變成手機的核心,雖然 AI 尚未成為主流購買動機,但具潛力。
⑤ 耳機
疫情期間,避免吵到同住室友,許多人開會會戴耳機、玩遊戲也需要適合的耳機,但多年前買的無線耳機,現在電池健康度多數也只剩六七成,再加上新款的無線耳機支援更好的降噪與通話技術、更穩定的連線技術,成為 2025 年納入換機潮的裝置之一。
不過,根據 NIQ 報告,2025 年耳機類產品,並非換機潮中的最大品項,大概全球只有成長 3%,算是呈現穩定成長。
總結
疫情經過多年,不少人當時買的科技裝置也剛好進入第 4 年、第5年,就剛好進入效能不足、系統老化、體驗落差等問題。這也是為什麼 NIQ 報告指出,2025 年的消費性電子的銷售總額預估將達 1.29 兆美元,背後最大驅動力,正是這批「使用三年以上」的產品全面邁入換機週期。
因此 2025 年的科技裝置換機潮是一場由產品生命周期、技術升級與市場結構變化所共同推動的結果。這波升級潮不只是選擇,而是對生活品質的再調整。
而你,有打算換掉哪一個裝置呢?
如果想第一時間看到更多 Apple 相關資訊,請追蹤蘋果迷粉絲團以掌握最新訊息,並且訂閱我們 YouTube 頻道,取得直播第一時間通知,或者加入蘋果迷社團跟大家一起討論使用心得哦~
如果想要與蘋果迷近距離聊天,可以加入我們的 YouTube 頻道會員,前往會員專屬的 Discord 聊天室找我們。